第405章 雍熙北伐_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
笔趣阁 >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 > 第405章 雍熙北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05章 雍熙北伐

  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405章雍熙北伐甘露殿中。

  对这赵二苦心孤诣攻取太原,最终又因急功近利输了个精光,李世民不置可否。

  只能说即使都是“二”字辈,但太宗与太宗之间亦有差距。

  以及这高粱河之战也完全算不上意外,毕竟后世曾经那随随口的诨诗他可还记得清楚。

  西直门外杀声急……奈何驴车有漂移。

  唯独让李世民在意的是这宋史曲笔之处是不是太多了点。

  兄长因何而死不能写,何以顾命继位不能记,就连这败绩都需简言相护。

  再想想上个月时候还交代褚遂良,称玄武门之事不可曲笔需详实而记,李世民便想忍不住的摇头:

  “文风盛矣,秉笔者少矣。”

  “纸价贱矣,能书者反寡矣。”

  这倒也不是单单对这北宋有意见,更多的或还是唐之国主的身份,对这承唐之王朝的一种惋惜。

  这番感叹也让厅内多默然,杜如晦上前一步道:

  “太叔季死三兄,仍面不改色直书‘崔杅弑其君’。”

  “秉笔直书之名能见史册,固有太史氏之气节,亦有执简以往而不计死之史官。”

  “宋无二者,或因被尽杀之。”

  李世民当然明白杜如晦的意思。

  这宋未必就缺了铁骨铮铮的史官,而那赵二未必就如崔杅一般好相与。

  往好处想,说不定宋朝能秉笔直书的史官都被杀完了呢?

  再次摇摇头,李世民也感觉纠结这个实在是令人头疼,于是最终也暂时将其放下,转而叹道:

  “这郭进,可惜了,若其能活,或这攻幽州城能少死一些好儿郎。”

  房玄龄都不用抬头就清楚,陛下这是一见到名将就起爱才之心,就疾犯矣。

  能文能武,以少胜多,含冤而死,可以说每个点都戳到了陛下的心坎儿上。

  “这郭进若是在幽州城下,宋军或溃更快也。”

  房玄龄摇着头出言反对:

  “后世称宋军内患便有‘谋立德昭’之事,从那宋后欲立赵德芳来看,这赵德昭多半乃是宋太祖亲子。”

  “由此猜测,或是赵光义不行赏赐而令宋军强攻幽州,士卒本有怨意又久攻不下,便近哗变。”

  “若这郭进在军中,则必卷入此事,最终或会使宋军内乱……”

  说着说着房玄龄便已连连摇头住口,这北宋的水实在太深,他也有点把握不住了。

  李世民点点头,将目光重新移回光幕上,但那王小波起义之事却在他的心头隐隐翻腾不休。

  久历战阵早已经让他的嗅觉无比敏锐,这短短三字便已让他有浑身战栗之感。

  后辈已不止一次称“古代”不平等,那便是认为后世得平等。

  而这均贫富,似乎便合了平等之意。

  那若是王小波这等均贫富成了的话,下一步该当如何?

  几乎不需要思考,李世民心里便蹦出来三個字:等贵贱。

  一股微微的冷意顺着背脊直窜脑门,李世民觉得自己或明白了后世因何无帝王了。

  不过光幕并没有留给李世民太多时间深想,因为光幕上看得清楚,那赵二又要出击了!

  【从历史角度来看,高粱河之战是终宋一朝离收复燕云十六州最近的一次,此战大败是确确实实关系到了北宋的国运和国本的。

  但对当时北宋内部来说,虽然幽州大败,但赵二好歹也有灭了北汉的功劳能糊弄一下影响并没有那么大。

  而真正让北宋患上“恐辽症”的,还得论雍熙北伐。

  高粱河之战三年后,辽景宗病死,十岁的辽圣宗继位。

  其生母萧绰被尊皇太后,临朝称制。

  韩德让与耶律斜轸成为顾命大臣,辅佐朝政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北宋的雄州知州贺令图上表,说契丹现在主少国疑,国母更是和那韩德让有不正当男女关系,契丹骂声一片正待王师呢!

  这一封奏折可以说挠到了赵二的痒处,大傻子乐坏了,当即就开始筹划北伐。

  事实上在雍熙北伐的时机选择上,北宋上下都犯了经验主义错误。

  贺令图觉得太后亲政,必是以色娱人和那顾命大臣有着不正当的权色交易。

  但实际上萧太后真就是古代相当少有的女性政治家。

  辽景宗死后不到两年萧太后就基本摆平了国内的隐患,两个顾命大臣任其驱策,就连高粱河撵不上驴车的耶律休哥也公开表达了对萧太后的支持,此时辽国上下可称君臣一心。

  而且即便是再退一步来讲,萧太后即便真和韩德让有着不正当关系,以契丹风俗来看压根不算事儿,更别说骂声一片了。

  反观北宋这边呢,飙完驴车之后赵光义绝口不提御驾亲征之事,而是改行指挥了,在出征之前就制定了三路大军北伐的构想,并事无巨细将每一路大军要做的事情规划的明明白白。

  简单来说就是兵分三路,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为界,东路大军在河北平原吸引辽军主力,中路军攻占太行山隘,然后跟西路军合力先荡平太行山西面,然后再支援东路大军。

  事实上以如今的眼光来看,这个战略有着很大的拍脑袋成分,因为北宋北伐的根本目的永远只能是东面的幽州。

  太行山里面不管是输还是赢,都不影响河北平原上辽军仗着骑兵优势追着宋军打。

  结果就是西路和中路大军一路赢赢赢,东路大军一路输输输,辽军把河北平原的宋军扫荡完毕,西中两路缺乏战略支撑点拿下来也守不住,最终只能溃败。

  而东路大军的溃败也不仅仅是骑兵差距的问题,还有赵光义的骚操作。

  东路领军的曹彬是赵大的旧将,在赵二时期备受猜忌。

  雍熙北伐前,镇州的都监诬陷曹彬收买人心,赵二干脆且直接的罢去了曹彬枢密使之职。

  一个月后镇州都监获罪,曹彬冤情得解,但赵二也依然没有给曹彬恢复枢密使之职。

  结果就是东路大军眼看中西路频频得手,没有枢密使职位的曹彬职低位高无法弹压手下被迫出兵,结果被辽军彻底打烂掉。

  事实上根据《太宗实录》的前后记载来看,东路军无论是出兵还是撤退都是出自赵光义命令,曹彬事实上已经被赵二亲手架空。

  结果等到兵败之后,赵二将责任直接扣到了曹彬头上,称此战败由是“奈何将帅不尊成算”。

  这手操作不得不说让UP主想起了一个曾空投手令指挥战场的运输大队长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